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轧蚕花习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品途旅游网 发布:2023年10月27日 作者:admin 人气:265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之一。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之一。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交换丝绸制品而形成的“丝绸之路”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

  桑蚕丝织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和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产生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和相关民俗活动。

  桑蚕丝织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广东珠三角、中国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佛山南海、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等地区。在长期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已形成了包括口头文学、民间信仰、人生礼仪、节日庆典、民间工艺等各方面内容的一系列传统民俗,是独特的区域性文化形态,并一直得以传承。

  “轧蚕花”是江南蚕乡崇拜蚕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蚕花庙会从每年清明节(俗称“头清明”)开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其中以头清明较为热闹。蚕乡农民纷纷从水路、陆路涌向含山,热闹非凡,俗称“轧蚕花”。“轧”为吴方言,是“挤”的意思。

  “扫蚕花地”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源于湖州市德清县蚕桑生产和民俗活动。清末至20世纪50年代初最为兴盛。“扫蚕花地”大都在春节期间和清明前后表演,一般在乡村举行的“马鸣王菩萨”庙会上随着巡行队伍演出,而更多的是被蚕农在清明时请到家中演出。用以消除一切灾难晦气,祈求吉利和蚕桑丰收。

去深圳旅游要多少钱

去深圳旅游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