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50多年历史的缫丝厂成最潮旅游地,建成广东首个蚕桑丝织研学基地(佛山多少年历史)

来源:品途旅游网 发布:2023年10月27日 作者:admin 人气:272
近几年,随着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利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发展旅游是工业遗产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南粤名山、国家5A景区西樵山下,有一间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工厂,也是珠

  近几年,随着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利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发展旅游是工业遗产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南粤名山、国家5A景区西樵山下,有一间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工厂,也是珠三角唯一的一家缫丝厂,工厂借研学旅行发展的机遇,建成了广东首个蚕桑丝织技艺研学基地,在8月16日正式开业。

  省内400多家旅行社、研学机构力推蚕桑研学基地

  8月16日上午,南海丝厂的蚕桑丝织研学基地正式举行开业与挂牌仪式,来自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及400多家旅行社、研学机构相关负责人齐聚西樵山下,在有广东蚕桑丝织业活化石之称的南海丝厂一起见证研学基地的诞生。

  在开业仪式上,广东省研学旅游协会授予南海丝厂常务理事单位称号,佛山市级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授蚕桑丝织传承所的牌匾给研学基地,河北天康三苏土布授牌南海丝厂为广东土布传承研学传承基地,省内6家专门从事研学旅行的旅行社将南海丝厂纳为定点旅游单位。

  在开幕式上,8名美丽的纺织女工跳起了《芳华》,用舞蹈诠译着几千年来,一代代的织女将最美丽的年华送给了中国的蚕桑纺织产业发展。她们还以《梦江南》为背景,在舞台上秀起了丝绸时装秀,窈窕的身材穿上南国丝绸,在油纸伞下说着岭南水乡的蚕事。丝厂研学基地的老师们将仿清代的足踏缫丝机、仿唐代的织布机搬上舞台,现场展示研学基地的缫丝、织布、拓染、蚕茧公仔等课程。

  纤纤玉指柔且和,香钩蚕茧缫生丝。古老的缫丝变为学生研学的课程;一块砧板、一把小锤子、一块纱巾重现了中国最古老的染整技艺;一个洁白的蚕茧竟然化身为文创旅游产品,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公仔;一个小小的蚕茧竟然可以在上面作画,画出各种脸谱。各个研学课程让观众们眼界大开,拍手称绝。

  广东一家专门做研学旅游的旅行社负责人谈到,中国传蚕桑丝织技艺在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缫丝技艺同样也是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丝厂利用这项文化与技艺开设了广东首个蚕桑丝织技艺研学基地,可以说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统技艺醒过来,能够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到中国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传承凝结着中国老百姓智慧的丝织技艺,进一步了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领略到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真正达到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研学目的。

  据悉,各旅行社与研学机构还专门推出了岭南文化研学旅游线路,包括了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南海博物馆、黄飞鸿狮艺武术馆、陈启沅纪念馆、西樵山白云洞、西樵大饼旅游工厂、松塘古村,涵盖了南学、南纱、南武、南狮、南食等岭南文化的核心。

  南海丝厂是岭南蚕桑丝织技艺发展的活化石

  建于1966年的南海丝厂是珠三角最后一家缫丝厂,被称为岭南蚕桑丝织产业发展的活化石。走进工厂可以看到,近60年历史的老厂房仍然保存完好,整体风格设计上保留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时代的标志和特色。蚕茧煮熟的味道扑鼻而来,让人重回那个千家万户养蚕织布、织机叽叽复唧唧的年代。

  走进缫丝车间,一群“现代织女”正在忙碌着,纤纤玉手抽蚕丝,一粒粒洁白的蚕茧经过她们的手变成一捆捆真丝。整个车间分为混茧选茧、煮茧、索理绪、缫丝、复摇、检测、打包入仓等小车间,完整地保留了整个缫丝工序。

  缫丝车间“织女”最多,每条生产线的两边,都有一名“织女”在“抽丝”,机器用小扫把将丝头找出来,然后自动流到流水线上的缫丝机下,穿过瓷眼,缠在小?上。每条缫丝生产线都有多名“织女”在巡回操控。在生产车间,“织女”们还保留传统的用牙齿咬断蚕丝的习惯。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之一。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史料记载,北宋期间,南海县修筑了“桑园围”,说明了当时珠江三角洲的蚕桑生产已非常发达。明代佛山就成为广东最大的丝织业中心,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最为鼎盛。佛山又以西樵的丝织业最具规模,在清代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了广东省最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

  南海丝厂于1966年创建,是珠三角仅存的一家缫丝厂,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桑蚕业的辉煌,先后荣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科研奖项。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

  如今,当新海上丝绸之路号角再次吹响,作为传统手工制造业,南海丝厂成为了珠三角蚕桑行业的活化石,是佛山市科协在工业企业中建立的第一个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广东省首家工业科普教育基地。

  发展研学旅游,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时,今年初,南海丝厂与广东华芃文化传播公司、广东知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天诚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合作,首期投资300多万元建立研学基地,在8月16日正式开业。基地给中小学生提供本土传统文化与产业工艺学习研习场所,增强孩子的传统文化意识,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基地依托佛山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与南海丝厂传统的缫丝工艺,开设了八大教学课程,再现明清时代佛山“一艇生丝去,一艇白银回;广纱甲天下、丝绸誉神州”的盛景。

  整个研学项目以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蚕桑丝织技艺,重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盛景,复原珠三角最古老的纺纱织布工艺,传授珠三角桑基鱼塘与丝绸文化,学习中国传统丝织技艺为宗旨,以文化传承、研学教育、实践教育、传统民间工艺学习、自然科学教育、手工益智等为主线,建成了集文化传承、传统缫丝工艺展现、蚕桑丝织体验、蚕桑博物馆、亲子教育、学生研学、文化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研学旅游教育基地。

  研学基地共开设了八大课程:养蚕喂蚕了解蚕宝宝的一生、蚕花制作、蚕茧公仔制作与涂鸦画画、蚕茧标本制作、纺纱缫丝、拓染扎染、织布、蚕茧开屏制作蚕茧帽子等。

  中小学生来到南海丝厂,先参观丝厂的丝绸产品展览馆、缫丝博物馆、蚕丝被制作馆及混茧、选茧剥茧、煮茧、索理绪、缫丝、复摇、整理、检验、打包车间,了解佛山的蚕桑历史文化,学习剥茧抽丝的整个流程。

  中小学生参观完后,就观看佛山蚕桑丝织历史文化纪录片,参加八大课程的学习与体验。通过学习与体验,知道了蚕40多天的生命历程,用普通的蚕茧制作出各种创意文化艺术品,用古老的缫丝机将蚕茧变为丝,用最古老的织布机织布,用蚕茧制作出漂亮的蚕花,用植物做染料体验中国最古老的染布技艺等。

  据悉,南海丝厂的研学基地是广东首个蚕桑丝织技艺研学基地,作为南海区旅游购物定点单位、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佛山市缫丝传承技艺非遗传习所,拥有科普功能活动场所总面积8269.93平方米,展馆面积537.60平方米,岭南缫丝博物馆350平方米,研学场馆2000多平方米。

  据丝厂研学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民间有非常多的文化遗产,有的因为“申遗”成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有的也逐渐的濒临消亡。对于非遗项目来说,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如果没有传承人与继承人,没有场所,没有来自市场的支撑,那么非遗项目就会真正成为遗产。丝厂将非遗保护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就很好地解决了传承与继承的关系,让来参加研学的学生成了传承人,成功地推动了非遗进校园。而传承人在传与承的“带徒传艺”互动链条中,他那长年累月甚至一辈子的锻造、积累和沉淀的技艺也很好地输出给了学生。

  除了非遗传承场馆的建设,丝厂还拍摄制作好了口述片、传承教学片、蚕桑文化纪录片等资料,全面系统地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通过系列措施,培育佛山丝织技艺非遗的传承梯队,推进佛山非遗的兴趣教育和研学教育,构建非遗金字塔式的梯队型带徒传艺系统。以学校为主阵地,依托非遗平台,借助非遗与研学课程开发、研学旅等方式,推动佛山非遗的职业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整体升级成为岭南文化的摇篮

  广东省旅游网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中国对工业遗产的理解和保护利用还处在初级阶段,而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上领先于中国的发达国家,已有不少优秀的改造项目,探索着工业遗产活化的最佳路径。南海丝厂研学基地的建成将成为广东工业文化遗产旅游的一个样板,为广东工业文化遗产旅游提供了实践。通过旅游可以让工业遗产进入公众的视野,使人们能够认识到工业遗产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感受到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记忆。

  据南海丝厂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工厂还要发展文创基地,利用原来的旧厂房、宿舍等,建立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打造功能完善、空间整合、动线清晰的充满人文气息与艺术魅力的城市公共文化平台。

去深圳旅游要多少钱

去深圳旅游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