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北 对贵州的另类解读(图) -

来源:品途旅游网 发布:2014年05月26日 作者:小郑 人气:635

  对宝贝州的误读

  撰文:刘齐 (作家,现居北京。主要作品结集有:《小葱大酱》、《球迷日记》、《一年签一次婚约》、《形而上下》等。)


赤水五柱峰大白岩

  贵州这两个字,甚至可以拆开来理解。贵字的结构部件是中、一、贝,所以,贵州就是中国的宝贝州,独一无二的宝贝。国人为之骄傲,外人为之眼馋。

  这些年,到宝贝州来的人日益增多,可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往往将目光聚焦在黔东南或黔西南那些少数民族地区,对黔之北则关注不够。其实,黔北的魅力并不输于东南和西南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桫椤保护区那样的原始风貌在黔北。美国人拍《侏罗纪公园》 ,那些电脑恐龙伪造得惟妙惟肖,可惜背景植物却不地道,都是芭蕉什么的,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的花花草草,而唯独没有恐龙时代典型的蕨类植物桫椤。 堂堂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做梦也想不到,其实黔北能帮他一个忙,不用造假,完全是真家伙。

  黔北还有大名鼎鼎的乌江。乌江流了一千年,一万年,人们只知其险,以为是苍天有意为难。学了科学,开了眼界,渐渐悟出,原来那是一件大礼物!大礼物水量足,几与黄河同,落差大,上下两千米,洗衣不方便,泅渡不安全,观光却合适,发电也适宜,清洁,便宜,高效。2000年以后,乌江轰轰烈烈建了三座水电站,生出大能量,自家用一点,其余输给靠海的省市,让他们痛痛快快开机器,煲靓汤,看雅俗两路电视。苍天无语,报纸有言,管这叫西电东送,黔电粤用。

  黔北还有一条河,虽然没有乌江那般宽而深,迅而猛,其名气却要盖过乌江,这条河就是赤水河。赤水河是酒香四溢的河,是茅台酒的美丽家乡。茅台酒是国酒, 是酒王。这个酒王自有无穷奥妙在身,谁也无法颠覆,无法克隆,高科技再高也无奈,盖因赤水河谷举世无双的生态环境养着酒王,护着酒王……

  读吧——广读、细读、深读宝贝州、黔之北,读出新意境,品出新味道。

  撰文: 余未人 (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著有小说及学术著作十余部。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红军山晨练

 

  这次黔北之行,在遵义坊间,我听到一个说法: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遵义,遵义文化在沙滩。 ”

  沙滩是距遵义市不远的小山村。这是一个神奇的小村落,方圆不过十里,晚清以后,却走出了几十位文人学者、两位外交官和一批有作为的官吏。沙滩学者的研究领域从经学、 文字学、版本目录学到地理、天文等,都有颇高的造诣。后人把这个学者群的成就概括为“沙滩文化” 。

  一个如此偏僻的小村庄为何会产生如此不凡的文化现象?一位老同学是沙滩文化研究专家,我向他请教,他集数十年的研究心得要言妙道: “沙滩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善吸纳,广泛吸收外来文化。 ”这外来文化的含义已经远远超出巴蜀、中原而及至东瀛与西方。细细想来,这又何尝不是对黔北文化的注解呢?

  因为得风气之先,黔北人接受新思想总比贵州其他地方,甚至比周边省份的民众更快。吸纳与开放往往是平行并进的。没有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也便无从谈起。当贵州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还在“以物易物”的时候,黔北的乡场上就与巴蜀乃至中原一样,兴起了买卖的“中介” 。这种职业在贵州当地叫做“偏二” ,四川多称“牙子” 。赶场天,他们夹在买卖双方之间,甜口甜嘴地大夸对方的商品以促成交易。特别是像猪、牛、马、羊这样的大牲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来鉴定买卖是否“值” ,这就是他们出手亮相的良机了。他们或在长袍里,或在袖筒里用指头向一方暗示成交的价格,然后又向另一方说明。“偏二”巧舌如簧, 尽力促成买卖的“双赢” 。

  黔北最近的一次大迁徙,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一批 “大三线”军工企业从沿海内迁而来。当年的宣传用语是“大三线建不好,毛主席他老人家睡不好觉” 。更多的人是在大三线“献了青春献子孙”到80年代,他们大多利用自己在沿海的各种人引进技术,搞起小家电之类的民品开发。提起当年勇,他们总是发出一阵爽朗又不乏揶揄的大笑。迁徙是一种永恒的现象, 从古自今皆然。迁徙也是一个民族求生存、求进步的必然之路。而有意思的是,海纳百川的遵义与整个贵州历来的迁徙状况一样,总是“多进少出”甚至“有进无出” 。

  黔北寻根,让我看到了一个曾经辉煌于世的遵义,一个不卑不亢的遵义,一个看似迷失了自我,却又总在创造奇迹的遵义。

  有些事今人不可想,比如旧时黔北盐运的重要之于贵州;有些事古今未变,商场沉浮,人情冷暖,皆是亘古的主题。在造城运动如火如荼的今日,是否还能寻回贵州的身世?

  盐津今昔

  撰文: 唐域民 (资深编辑,曾在贵州几家传媒机构供职,长期关注贵州地方史研究。)


仁怀贵州茅台酒厂

 

  贵州不产盐,历史上,八十余县中,六十余县的盐来自四川自贡、五通桥,其余来自云南和广东。古时候贵州陆路交通长期不便,运量小成本高,可通舟楫的河道,自然成为盐运的首选通道。到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 ,四川在贵州边境开设四大口岸,专门运销川盐。临赤水河的仁怀旧城(今赤水市区) ,就成为遵义最早的通商口岸——仁岸。从这里运送进来的盐,长期占入黔川盐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如今赤水的特色产业是竹制品和生态旅游,贵州最大的竹浆造纸项目就在赤水,这里还有全国最多的竹地板、竹工艺品生产企业。市内出售竹制旅游纪念品的商店随处可见; 大小餐馆酒店,用竹笋炖、炒、煮、拌,制出各式菜肴推而广之,起名“熊猫餐” 。作为过去几百年间的盐埠,赤水留存至今的相关建筑和实物已经很稀少。盐运——这个城市记忆中重要的一环已经逐渐淡去。

  走遍土城的上街、中街、下街,我看到街边四分之三的老房子形貌依旧,其余的,或者破败、坍塌,或者早已改建成由砖墙、混凝土梁结构的平顶多层楼房。在不止一座这样的楼房墙身,我看到了悬挂在墙上的大幅喷绘广告,诸如“移动通信3G套餐包” 、 “XX品牌服饰”之类,还看到了在下游各镇没有的一则承揽古建筑修缮的文字广告。

  仁怀市地方史研究者周山荣说,旧时盐商中有不少陕西山西人, 人称 “老陕” 。这些 “老陕”有的回到了故土,因为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有的落地生根,他们的后代,就成了我们一样的汉族移民后裔,知道或不知道自己的祖籍,都自认是贵州人。仁岸的赤水河流域如此,綦岸的桐梓、遵义、贵阳如此,涪岸的乌江、清水江流域如此,永岸的乌蒙山区也如此。

  最近,周山荣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找到了一家“老陕”后裔,姓焦,他们把这个字音读成“桥” ,据说,这是老家的念法。

去贵州旅游要多少钱

去贵州旅游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