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老城市三大特色 -

来源:品途旅游网 发布:2014年05月26日 作者:小郑 人气:750

作为一个古老的城市,西安自有她独到的地方,下面我们来看看她的特色吧。

   1、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是陕西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也是我国民族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声腔艺术。秦腔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有十余种角色,唱腔、脸谱、身段等都自成体系。秦腔声调高昂激扬,强烈急促,几近于吼,唱起来带有一种悲壮肃杀之气,是陕西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西安市五一剧团(东木头市146号)、易俗大剧院等地常有秦腔表演。



2、丝绸之路起点


公元前二世纪前后,汉武帝利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扩大了西汉地域,开创了由西安出发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丝绸之路。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骞两次由古长安出发,出使西域。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方进行的最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丝绸之路也由此闻名于世。丝绸之路东起古长安,由河西走廊到敦煌分为南北两路穿过新疆,一直到欧洲,总长7000多公里,成为此后一千多年间中国与西方交流的主要干线。正是由于当时西汉的强大,皇城古长安的繁盛,才使得长安在物质上和气势上有了开创丝路的基础。



3、关中八大怪


流传在陕西民间的民谚“关中八大怪”,展现了关中的传统民风、民情、民俗。

第一怪、房子半边盖


关中农村的房屋,如同把双坡形式的房屋从中间一刀切开,背面是从屋顶到地面的一堵高墙。另一面是斜坡的屋面,这名独特的“半边式”建筑在国内其他地方是罕见的。

第二怪、手帕头上戴


关中一带的中老年妇女都喜欢头上顶一幅大手帕。手帕前边的两只角打成两个“结儿”用发夹别住,后面的两只角任其飘拂。戴手帕的目的,既可以防止太阳直射头顶,同时也起到了防尘的效果。

第三怪、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白瓷青花大碗,最大的碗口直径将近1尺,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边津津有味地吃饭边拉着话,这就是“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累,所以吃饭也多。出门用老碗盛一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第四怪、面条像腰带

关中的面条特别宽,好似腰带一般,人称“裤带面”。正宗关中人做的面比现在城市里通常所吃的“裤带面”更为夸张: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与硬币差不多,似足“裤带”,一根面条有时足够一顿饭。面煮熟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

第五怪、锅盔赛锅盖


锅盔是一种形如锅盖的发面饼,草帽大小,成品重量足有10斤左右,吃时切开,可一连吃好几天,而且炎夏半月不变味,隆冬百日不变质。相传,女娲在骊山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死后被尊为“骊山老母”。为了缅怀这位造福人类的女神,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女娲生日这天,人们都要烙饼纪念。饼烙熟后,先向房上扔一张,叫做“补天”;再往地上扔一张,叫做“补地”。既是补天补地之饼,当然就越烙越大了。

第六怪、油泼辣子一道菜

油泼辣子是关中人家的看家菜,不论是拌面夹饼,还是啜粥吃馍,都少不了它。故有“无辣不下饭,无辣不成席”之说。人们都知道四川湖南人最爱吃辣子,殊不知关中人把辣子视命根子。

第七怪、唱戏吼起来

这里唱戏指唱“秦腔”,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观众也连声叫“好”,当地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嫽咋咧(好极了)。”

第八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基本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冬天寒冷,人们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来娱乐消遣。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去西安旅游要多少钱

去西安旅游要多少钱

旅游选海外国旅有保障

  • 品质保证
    深圳排名第一旅行社
  • 旅游局认证
    深圳旅游局认证
  • 先行赔付
    签约付款安全无忧
  • 退款保障
    3个工作日内退款保障

在线报名及企业包团定制

西安旅游攻略